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福建省画院著名画家刘秉贤先生认为:“陈老画竹,宾主有分,虚实相生,枝干笔力雄健,多而不乱,密而不塞。经长年探究,可说他的竹子画已逾越过他的老师江浙大师吴茀之的门槛,间或吸纳紫阳山民蒲作英的遗风,并间有李鱓的韵味。他画竹还有与众不同之处,鉴于山乡滋养西学熏陶,他能自如地在竹画中添景配色,使画境更显深远,色墨相映成趣,从而形成了他画竹的独特风貌,深受人们喜爱。”
郑板桥说过:“余始画竹,能少而不能多,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,此层功力最难也,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法。”陈老先生七十年来苦心致力于表现墨竹,既擅画折枝竹,也善画丛竹,都能随手写去,超乎象外,不拘一格,自尔成局,神理俱足。
先生1983年撰写的《谈画竹艺术》,“从古到今,从技到艺至品,全方位地论述,足见画家对竹用情之深。”其中曾介绍了自己学画竹的过程:“我从小很喜爱竹,对竹的生态比较熟悉。从未出土的笋芽,以至清明谷雨时节的新篁竞茁,夏日解箨放梢,秋来摇曳风雨,严冬仍然郁郁苍苍,情景十分深刻。我虽爱竹,但尚无掌握笔墨画竹的能力。早年从瓷器彩绘和画册上,开始摹仿一些墨竹,不甚理解。进学校后才画一些双钩写生,对竹的竿、枝、叶的形态结构,进一步得到了更为详细的了解。在初学掌握笔墨基础上,才逐渐转入用意忆和想象画墨竹。写生时首先把折枝竹子作一番剪裁取舍工夫,反复推敲。或在日光灯影下构成的图影,多观察多练习,最后做到心到笔随,心手相承,画出自己所感受的作品。”并指出:“要做到这一层,必须有一番勤学苦练的工夫。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是原则,还有如何掌握笔墨去表现的问题。”
下面按折枝竹、丛竹、风晴雨雪、兰竹、竹配花鸟五类,分别重新归类整理,逐一展示供大家鉴赏。
本篇是折枝竹2部分。
评论